「視當時氛圍,以及有無高層或有力人士支持,做工作的執行與宣導」
「沒有一定的軍事掌控權,會造成政局不穩定」
「當共同敵人消失時,可能開始產生利益衝突,間隙會越來越深」
內容豐富
這本書以外國學者考證大量的資料,以及訪問鄧小平的相關人士,記述鄧小平這一生,共55萬字。內容有:中俄從合作到決裂、中共與美國、日本、歐洲各國的建交、開放的心態吸引投資、對教育與科技的注意、香港與台灣問題的堅持…等。
又落又起
鄧小平能又落又起,主要是因為中間一直保有毛澤東對其能力與忠誠一定程度的信任。即使被批評被下放,被政敵建議開除黨籍,但毛澤東仍沒有開除他的黨籍,間接告知其他人(含政敵),我對他還是有期望的,此外目前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幫手。相對於原本是接班人的趙紫陽,因同情學生,堅持不用軍隊武力鎮壓學生,最後被撤換與軟禁,個人覺得原因有二:一則趙太過自由,高層覺得之後交棒治國可能會出問題,二則有合適且不會過度自由的接班人選(江澤民)。若趙紫陽能做些退讓,身段柔軟一點,歷史是否會改變?
值得學習
書中鄧小平有幾個方面做得好。在保守派與改革派之間的找到可以都可以接受的處置,同時視當時氛圍,以及有無高層或有力人士支持,做工作的執行與宣導。應用在現實面上,也是類似道理,瞭解主管高層的傾向,正反中做出決定與折衷,才能慢慢推行政策與工作。中越戰爭時,鄧小平的全面考量。即使當時中國的軍事能力仍有待強化,但為了防範中國被包圍,堅持出兵越南,同時也不忘拉攏敵人的敵人,最後達到消滅越南野心的目的。
掌握軍權
領導者對軍隊要能掌控。沒有一定的軍事掌控權,會造成政局不穩定,最近報導的泰國、緬甸…等,都發生過軍事政變,印證了元首不能有效掌控軍隊,軍隊政變事件一定會發生。因此在書中提到林彪墜機後,和平接管軍隊成為鄧小平的當務之急。
敵人vs朋友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當共同敵人消失時,可能開始產生利益衝突,間隙會越來越深,好一點是行同陌路,壞一點是出走,甚至決裂,如:鄧小平與陳雲(四人幫)、國共戰爭(日本)…等。從維基百科看了書中提到人物,如:張國燾、李鵬、江青、胡錦濤、劉少奇、馬步芳…等人的補充資料與生平大事。意外的是,有人是國民黨員變成共產黨員,有人是共產黨員變成國民黨員…呼應了「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
文革可怕
書中雖然沒有描述很詳細,但批鬥知識份子、下放勞改,甚至連鄧小平的兒子都因為受不了文化革命中的批判,跳樓重傷…等,可見文革除了造成中國重大破壞,影響層面大與深,同時是鄧小平心中的痛。
思惟堅持
不同背景的領導者,不同的思惟,造就鄧小平與毛澤東不一樣的地方。書中提到相對於沒出過國的毛澤東,與法俄留學經驗的鄧小平,國際觀與政策方向相比起來,就是比較保守。此外鄧小平有信念與底線地堅持,希望中國現代化地發展,但要在四個堅持的前提下,包含共產黨是唯一政黨;對於在香港回歸、民主開放與台灣問題,都有其不可動搖模糊的地方。
推行政策
用簡單易懂的話宣導政策。書中提到,中國善用通俗白話來向人民解釋政策與理念,如:鄧小平的「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發展經濟時「摸著石頭過河」…等,增加大眾的對政策的認知與配合。
歷史定位
即使是功蓋三分國的諸葛亮,豐功偉業外,也犯了一些過錯,毛澤東也不例外。書中提到,評論毛是「七分功勞,三分過錯」,其中三分過錯,和文化大革命有關。值得一提的是,過錯推給死去或失勢的人,是自古以來非常好用的方式,因為無法或很難替自己辯駁…但若留下一些資料或人士,時間夠久,最後仍有機會,歷史給予公道或平反,如:周恩來、劉少奇…等。
文膽重要
即使是自信有料的鄧小平,許多地方仍仰賴文膽捉刀演講稿,為了就是讓每次的演說影響力更廣更大。好的文膽會做配合演講者的風格或喜愛,適度拿捏地加入個人觀點;或是與演講者溝通,修正成符合演講者的理念。也這因這樣,一旦演講者與文膽互相認可、形成默契,就不會隨便換人。
培養人才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鄧小平的堅持。他把教育與科技,放在軍事之前。不打仗之後,教育與科技最重要,因此派了大量留學生向英美日歐取經。也因如此培養了許多可接班的人選。天安門事件後,立刻就有合適的接班人來交接。
學習重要
新方法比舊方法更好用。土法煉鋼的鋼鐵生產,採用人海戰術,產量真的有增加,但是鄧小平至日本考察,才發現一家公司的產量就快中國的二分之一…向日本學習新的煉鋼技術,用更少的人,煉出多量且高品質的鋼鐵。向外取經學習真的很重要,對於醫療知識與技術,又何嘗不是如此?
生活提升
有機會至中國工作一段時間(近北京)。驚訝於當地生活水平已和台灣都會差不了多少,許多國外名牌車滿街跑。真的是不出去看看,不知道人家進步發展成這樣。也呼應的書中的部分,1980年代,從穿著打扮或生活習慣,就可以知道從內地還是從香港來,但十年之後已經很難分出來,說明了生活水平的提升。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