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宜叡
「特定族群血壓控制較低,臨床上是有益處的」
「高血壓的危害程度,一般民眾的認知還是不夠」
「對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和失智症dementia有更多的認識」
分享交流
醫師這次主要是分享了血壓指引的變化,以及臨床注意事項,同時拮取各國和台灣相關論文結論精華,來推論特定族群血壓控制較低,臨床上是有益處的。
主持的老師們也提問了:
「如何知道患者血壓變異度大小?」
「對於夜間高血壓的避免,是否會建議患者改成睡前服用藥物?」
醫師以自己的觀點,結合臨床實務來做回應。
血壓危害
醫師一直覺得高血壓的危害程度,一般民眾的認知還是不夠…若是沒有量測血壓的習慣,加上沒有任何不適或症狀,往往不知早已高血壓找上門。門診常常遇到血壓高到180mmHg,甚至200mmHg以上,產生頭暈不適才來就醫;有的則是至他科門診就醫,才發現血壓高到180mmHg以上…而且越來越多高血壓患者,四十歲不到…#_#
服藥順從
服藥的順從性也是臨床上非常頭痛的問題,醫療團隊有必要主動詢問血壓控制情況。臨床上最常用也最實用的,就是請患者家屬確實量測和記錄血壓,才能讓醫療團隊更精準地將血壓控制達標且穩定。
血壓vs失智
接續的許主任先是分享失智症照護的臨床困難點,接著分享使用ARB用藥控制血壓的療效,以及ARB對失智症可能有些幫助的原因和機制,尤其是特定ARB。從此演講再次複習失智症的複雜形制。
ARB vs CCB
後續的討論時段,老師們提問了:
「若用單方血壓藥物,會先用CCB還是ARB?」
「若是使用CCB+ARB,會拆成早晚服用,還是給予複方藥?」
「若是考慮夜間高血壓的情況下呢?」
與會者分享會先開立CCB藥物的情況,醫師則分享會先開立ARB的原因,心臟科醫師分享CCB的降壓效果真的比ARB好的臨床經驗,最後由老師們分享神經內科醫師的臨床觀點。
失智轉介
會議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和失智症dementia有更多的認識,不論是高血壓、血壓波動、低血糖或血糖波動的臨床影響,還是臨床上的診斷,以及診治的困難之處。也同時更確定遇到疑似需要診治的失智症患者,會轉介神經內科或身心科,交給專家來就對了。自己還是如同老師勉勵的一樣:「好好當個第一線的家庭醫師,將八成的常見疾病守護好,剩下兩成的就交給專科醫師來治療處置。」
補充觀點
老師們補充了自身對sprint study臨床實務見解,認同的地方,以及不認同有問題的地方,如特殊疾病的患者組成、最後留在研究的人數…等。也藉由老師們的補充,醫師對患者心理的介入還是有不足之處,也了解以β-blokcer為第一線用藥的原因,除了降壓,也有緩解情緒的效果。情緒對了,就能讓血壓不會高得很離譜。
額外收穫
會議討論到居家患者吃plavix的必要性和費用支出?!但只要〇保有給付,其實很多醫師也不會去考慮到這個問題。而能做的其實在之前文章「百病叢生的台灣健保 改革其實不難」就有提到。先砍藥價,真的不行才會考慮變成自費,如最近的維骨力、酸痛藥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