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從理論到實務:如何讓艱澀內容變得有趣?

文/余宜叡





「儘管之前曾在高中教授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但這次授課仍面臨幾大挑戰」

「若能理解高齡者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否能多一些同理,少一些批判」

「用心備課,結合實務經驗與熱忱,讓學生帶著收穫離開這堂課」




課程挑戰:從生疏到熟悉的教學之旅


這次前往南投授課,不僅是我第一次在南投大學面對面授課,也是首次到大學講課。過去雖然曾在南投進行演講,但因交通時間考量,大多採用視訊方式。儘管之前曾在高中教授生涯規劃相關課程,但這次授課仍面臨幾大挑戰:

1. 全新的授課主題——從未接觸過的內容,必須從零開始準備。
2. 抽象的課程內容——如何讓學生理解並產生共鳴,是一大難題。
3. 受眾是大學生——他們的學習需求與高中生不同,必須調整授課方式。

為了迎戰這些挑戰,我做了幾項準備:

• 蒐集參考資料與書籍,整理出完整的理論基礎。
• 補充實際案例,確保課程內容貼近現實,避免空談理想。
• 設計互動環節,提升課堂參與度,使課程更具吸引力。




交通方式:如何順利抵達暨南大學


前往暨南大學的方式主要是搭乘高鐵,再轉乘「台灣好行」公車,務必選擇開往校內的班次(約每小時一班)。下車後,隨著學生步行約20分鐘,即可抵達主要教學區,接著確認授課地點——綜合教學大樓。幸好,我一向有提早到場的習慣,因此能順利準時開課。




備課的真相:從一小時變三小時的挑戰


原本以為這堂課程僅需授課一小時,後來才得知實際時長為三小時!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挑戰,我立即調整策略,將所學的教學技巧融入課程,確保學生能真正吸收內容。

當課程結束時,我收到學生的回饋:「老師準備得很用心,讓我們收穫滿滿!」這讓我深刻體會到楊田林老師曾說的一句話:「老師說一套做一套,學生馬上就知道。」

為了確保課程品質,我甚至在清晨四點或午休時間仍不斷整理、消化課程內容,將艱澀的理論轉化為簡單易懂、可實際應用的知識。


課堂互動:學生的多樣分享


看到學生們的積極討論與踴躍分享,讓我彷彿回到了自己的大學時期。有的學生自信發言,有的條理清晰,有的則略顯害羞,但仍勇敢嘗試。

這次授課運用了多種教學法,包括:

• 講述法——建立基礎知識框架。
• 問答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 影片輔助——提升學習趣味與理解力。
• 分組討論——強化學生間的交流與學習。
• 書寫練習——幫助學生整理思緒並實踐所學。

透過這些互動,我發現學生們具備舉一反三與敏銳觀察的能力,這也讓整個課程更加生動有趣。此外,考試重點與課後作業也是課程的重要部分,為了提高學習動機,還準備了一些小獎品作為鼓勵。




高齡議題:刻板印象與現實之間


在討論高齡者議題時,學生們列出了社會上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深入探討後發現,這些印象有些或許帶有偏見,但有些確實反映了現實狀況。

我們進一步思考:若能理解高齡者行為背後的原因,是否能多一些同理,少一些批判?這樣的轉變,不僅能減少對高齡者社會參與的阻礙,也提醒我們,促進高齡者的健康才是關鍵,沒有健康,談何社會參與?




拓展視野:鼓勵學生走向世界


在課堂問答時間,我鼓勵學生們勇敢踏出國門,即使只是短短的一週旅行,也能讓視野大開。雖然許多學生擔心經濟問題,但我分享了自身經驗:透過存錢、尋找獎助學金或親友支持,都能實現短期海外學習的夢想。

回想起當年,我曾在歐洲旅行28天,在船上遇見一位外國人,他對我們說:「年輕的時候多出去看看,真的很重要。」如今我也來到他的年紀,更能體會這句話的深意。持續到各國進修、參加國際會議,甚至安排家庭旅行,都是讓自己成長的方式。




感謝每位在這堂課中的支持者


這次課程原以為會是醫療相關背景的學生選修,結果發現他們來自不同科系,如資管系、公行系、外文系等。這讓我驚喜,也讓課堂討論更加多元。

我要特別感謝:

• 熱情參與討論的學生們,讓課堂更加豐富。
• 幫忙書寫白板的同學,讓教學更加順暢。
• 主動提供協助的學生,展現學習的熱忱。
• 協助接送至埔里總站的助教,讓行程更加順利。
• 醫院給予這次教學機會,讓我能夠走進大學分享知識。

我或許不是最厲害的老師,但我始終秉持初心——用心備課,結合實務經驗與熱忱,讓學生帶著收穫離開這堂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