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心衰竭以及高血壓併發症(如中風、腎臟病變)的重要原因」
「請患者在家規律量測血壓,確認居家血壓是否落在標準值範圍」
「人體有一定的自我調控機制」
因應組成
因應聽眾的組成,我在分享內容上做了調整,也直接點出一個重點:大部份的心衰竭患者主要還是由心臟科照護。除非是症狀並不明顯,或心臟輸出功能尚未明顯下降的患者,才可能在家醫科門診中被發現。對於嚴重的心衰竭患者,仍建議由心臟科專責醫師照護較為合適。然而,身為家醫科醫師,我們至少要清楚知道有哪些心衰竭的藥物能幫助患者,這樣才能在初步評估或轉介前,提供病人更多建議與協助。
核心戰場
家醫科的核心戰場,往往是在於預防與控制會引發心衰竭的各種慢性疾病,像是高血壓、高血糖與高血脂。其中,血壓控制是否達標尤其重要。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患者長期血壓未能達標,這是造成心衰竭以及高血壓併發症(如中風、腎臟病變)的重要原因。如果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就能有效降低疾病進一步惡化的風險。
血壓超標
臨床上常見一個挑戰是:即便患者已經同時使用五種以上的降壓藥,血壓仍未達標。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法也很多。除了藥物服用順從度、藥物搭配是否合適之外,最重要的是要請患者在家規律量測血壓,確認居家血壓是否落在標準值範圍。然而,要讓患者願意並持續做到這點,往往是最大的困難,尤其是對那些不太重視疾病管理的患者。
治療選項
有些情況下,我們會基於善意,提供患者自費治療選項。雖然這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但卻能大幅降低後續併發症與不可逆器官損傷的風險。臨床上確實存在願意多付費的族群,只要他們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因此,良好的說明與溝通非常關鍵。最終,我們仍需考量患者的經濟能力,並尊重其意願,才能找到最合適且可被接受的治療方案。
問答時間
在現場的問答時間,有醫師提出:「不同族群的血壓降幅是否存在差異?是否常見低血壓的副作用?」主講醫師在回應時,除了補充臨床觀念與心臟科醫師的經驗外,也舉了排糖藥的例子說明:人體有一定的自我調控機制,不會讓血糖降得過低,同理,血壓也不會輕易降到危險的低點。最後,我要感謝前主管林主任的主持與介紹,也很感恩他過去給予我的指導與協助,更期待下一次的交流與分享。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