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藥物價值溝通的關鍵與實務

文/余宜叡





「原本花在保健品的費用轉移到更有效的治療上」

「考慮到病人的服藥順從性,就會理解複方藥物可能面臨的困境」

「讓患者能規律、正確地用藥,本身就是醫療的藝術之一」




價值vs價格


雖然有些藥物並未納入健保給付,但這同時也是醫師可以建議患者以自費方式取得的機會。推廣過程中常發現,患者的真正疑問不在於「沒錢」,而是在於「覺得不值得」。實際上,有些患者每個月願意花近 5,000 元購買某些保健品「顧○」,但成效有限。然而,在經過醫師詳細解說後,他們立刻願意購買兩種具備研究實證的藥物,只是將原本花在保健品的費用轉移到更有效的治療上。




實務要點


有些藥品雖然沒有複方劑型,但其實可以透過其他藥物的複方設計來補足。不過在臨床實務中,如果考慮到病人的服藥順從性,就會理解複方藥物可能面臨的困境。例如,患者在治療的前 1~3 年會相當認真用藥,但之後可能會逐漸鬆懈,甚至忘記服藥。而一旦忘記了,也不見得敢直接告訴原主治醫師。這些現象在多個實務個案中都有印證。




案例分享


新增案例中,患者原本血糖非常高,經過「針劑藥物+口服藥物」治療後,血糖逐漸穩定,最後只需單用口服藥物就能達標,且每天僅需服藥一次,大幅降低忘記第二次或第三次用藥的風險。另一個案例也反映了每天必須服藥兩至三次的困難,再加上劑量偏重,若患者過於認真使用,反而容易出現低血糖的情況。




血脂用藥


林醫師則以重點式講解搭配個案,強調有效降血脂與預防的重要性。他指出,若考慮到降低新發糖尿病的風險,可以優先選用某類藥物。透過他的案例,也呈現了如何與患者充分溝通治療計劃,並追蹤治療成效。雖然這些觀念看似老生常談,但讓患者能規律、正確地用藥,本身就是醫療的藝術之一。




會後交流


會後交流中也獲得許多收穫。現場中生代的家醫科醫師,各自在老人醫學、社區計劃、教學分享等領域,展現出家醫科的多元典範,讓學弟妹有明確的榜樣可參考。同時,也有人嘗試走上非醫療相關的道路,例如醫美或其他產業。在醫療體系逐步崩壞的背景下,這些選擇也許是務實的可行之道。有時候,人需要一些外部刺激或突發事件,才會促進成長與轉變。我也更加確信,大多數家醫科醫師都擁有溫和、共好的特質,而這也正是他們在不同職涯階段的獨特優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