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於牙科治療檢驗、相關藥物以及疾病處置中的注意事項」
「數值範圍需視患者的共病情況與疾病嚴重程度調整」
「一起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
新的主題
先前在高雄牙醫師公會的活動中,有機會進行健康相關主題的演講,後來也聆聽牙醫師分享一款具特殊功能的牙膏。而這次,我受邀到某牙科院所進行專題演講。起初以為會延續之前的健康檢查相關主題,但實際上,這次的內容完全不同,聚焦於牙科治療檢驗、相關藥物以及疾病處置中的注意事項。
感謝劉醫師的聯繫與資料準備,教育人員的協助提醒,以及當天的專車接送。同時,也感謝每一位提問與參與討論的牙醫師,透過問答交流讓我也收穫良多,更加體會「術業有專攻」的重要性。許多時候,專業的治療需要建立在扎實的知識上,這樣才能消除迷思與誤解,提升治療的信心。類似的挑戰,也發生在胰島素治療的推廣,因為雙方認知不足而影響了使用率和成效。
聚焦常見
這次演講的準備過程中,我收集了許多牙科相關資料,並找到適合參考的書籍。雖然主題新穎,但也充滿挑戰:既擔心內容深度不足,又怕過於淺顯而未能滿足專業需求。幸好過去的演講經驗提醒我,聚焦就對了。因此,我選擇專注於常見疾病與檢驗相關議題,而對於罕見疾病或特殊檢驗,則建議協同專科醫師處理,這是最安全的方式。
在演講中,我特別針對血糖對牙科治療的影響提出個人觀點,分享落後指標與相關檢驗數值的臨床意義,以及補充其他可參考的指標。實際上,醫療風險從來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醫師經驗、技術累積和熟悉度而有所不同。例如,開腦手術如果由骨科醫師而非神經外科醫師執行,風險自然會增加。同理,內科治療中的低血糖風險也隨醫師用藥經驗而異。然而,越是缺乏相關知識的情況,越容易低估風險,這是需要注意的盲點。
演講準備時,我發現參考書籍中的內容雖簡單易懂,但臨床牙醫師最關心的數值範圍卻未明確說明,只能依靠自身經驗補充。實際上,數值範圍需視患者的共病情況與疾病嚴重程度調整,並無統一標準。
制度與臨床的矛盾
牙科手術,如植牙、拔牙與根管治療,基本上屬於低風險操作,但若患者共病較多,風險會隨之升級。此時,尋求患者原主治醫師的協助,針對藥物調整或停用進行評估,是較為妥善的做法。然而,臨床上常見的問題是疾病治療醫師未能評估、不知患者要執行牙科手術,或患者不知要詢問原來主治醫師,進而產生額外風險。
此外,醫療給付制度的設計也影響醫療行為。高風險手術的報酬低,反而促使越來越多醫師投入低風險高報酬的領域。這背後反映了給付制度的不公平,影響了醫療行為。正因如此,牙醫師常疑惑:「為什麼我的患者在他的醫師處治療血糖,總是無法達標?」這其實與制度設計有關,無論醫療團隊投入多少努力,患者是否達標,治療與衛教的給付始終固定,未能反映專業價值。
交流學習
演講後的問答時間十分熱烈,醫師們踴躍提問,不僅有演講內容的提問,還有補充自己的經驗與做法。這場互動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到牙醫師的專業精神與求知態度。在此,再次感謝院所的邀約、劉醫師的安排與每位參與者的提問,一起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照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