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族群適合a疫苗,而另一些族群則更適合b疫苗」
「疫苗雖然極大程度上提升保護力,但並非絕對安全」
「家醫科醫師不僅要有醫療知識,還需善於與患者溝通」
研究資料
黃教授分享了有關RSV疫苗的重要研究數據。目前已有兩種疫苗在不同族群中展現出不同的效果,某些族群適合a疫苗,而另一些族群則更適合b疫苗。此外,疫苗雖然極大程度上提升保護力,但並非絕對安全。例如,一種罕見的疫苗副作用,在十萬分之一的機率下可能出現,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不小影響。雖然如此,我個人認為接種疫苗的好處大於風險,因此每年都選擇接種。令人振奮的是,第三家疫苗廠的加入將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黃教授也說明了不同技術的疫苗在病毒和細菌預防效果上的差異。
註:一種罕見的疫苗副作用,自己有臨床轉介過神經內科後確診,也有認識的親友確診。
預防使命
程主任分享了她致力於預防醫學的使命,以及身為家庭醫師的專業特色。她提到家醫科醫師不僅要有醫療知識,還需善於與患者溝通。這讓我想起當初錄取家醫科時,學姐也說過:「醫師要能好好講話,才能當家醫科醫師。」然而,家醫科的挑戰在於,因為需要花更多時間與患者建立關係,在目前的給付制度下相對吃虧。程主任也提醒,健康檢查和保健食品不一定越多越好,並以自己的經驗強調接種帶狀疱疹疫苗的重要性。
時間分配
儘管分享令人深受啟發,但也讓人感到些許淡淡的憂傷。許多醫師熱愛自己的工作,但時間依然需要分配給生活中的其他面向。例如,我的學姐在擔任主任時,積極培養學弟妹,卸任後則專注於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甚至投入偏鄉醫療,同時抽空旅遊,展現生活與工作的平衡。
實習老師
最後一個議題是小兒腦膜炎疫苗,對某些家庭是值得考慮的,但目前因目前任職的院所小兒患者較少而未廣泛推行。疫苗研討會問答時間,提問者的背景相當多元,其中包括我實習時的心內科老師。他希望了解更多疫苗的效益與副作用。但如黃教授所言,新疫苗的完整答覆仍需依賴更多研究數據支持。
醫師接種
令人欣慰的是,不少醫師對疫苗有高度的認同。在我任職的機構中,外科醫師對疫苗的接種熱情最高。他們不僅自己接種,甚至帶家人一起來,這展現了對疫苗效益與安全性的信任。接種疫苗固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例如過敏反應或短暫影響生活數天。但我個人的策略是接種前預留1至2天休息期,避免過度勞累,之後再讓免疫系統自然發揮作用。
生存偏差
許多拒絕疫苗接種的人常說:「我沒打疫苗,不是還好好的嗎?」但他們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重症或死亡的往往是那些未接種疫苗的人,而他們無法現身說法。推廣疫苗多年,我發現,願意接種的患者通常會持續接種,不願接種的則需要透過溝通與機緣才能改變觀念。
後續回饋
一位孩子剛感染RSV的家長表示,若在懷孕時接受相關疫苗,孩子的感染風險或許能降低。這位家長有些不滿醫師未提前告知有疫苗可以接種,但其實醫師也可能因診間時間不足、疫苗資訊太新或其他原因而未能提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