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開啟偏頭痛治療新時代

文/余宜叡





「找對老師,學習疾病管理真的會帶來實際的效果」

「課程中的個案分享令人收穫滿滿」

「連續處方箋不僅是處方,更是一種承諾」




充滿收穫


找對老師,學習疾病管理真的會帶來實際的效果。不論是糖尿病、體重管理、皮膚疾病,甚至是偏頭痛,今天下午的課程讓我再次感受到「有效、有用、又有趣」的學習價值。每次聽到能優化偏頭痛治療的衛教與治療策略,都讓我充滿收穫與喜悅,就像當初學習糖尿病照護時一樣充實。




新的武器


隨著生物製劑的出現,偏頭痛患者得以大幅減輕頭痛的頻率,副作用也比傳統預防性藥物少,這不僅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讓他們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表現更好。課程中的個案分享令人收穫滿滿。雖然在臨床上,我大多遇到的是輕度或一般偏頭痛患者,真正嚴重的比例不高,但核心目標都是一致的──降低頭痛發作頻率、提升生活品質,讓患者能在重要時刻不再受頭痛束縛。




更優選擇


就像我們會選擇更好的醫材進行醫美或眼科手術,也會選擇更新、更有效的藥物穩定血糖,其實頭痛治療也一樣──我們應該為患者提供更先進的藥物,給患者多一個選擇來解決痛點。唯有持續學習,掌握新藥使用的細節與注意事項,臨床上才能快速切入問題,提供精準的衛教與治療;否則,只能停留在使用老藥,限制了患者的選擇與改善的可能。




忘記頭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分享案例,是一位可治療至幾乎「忘記頭痛是什麼感覺」的長期嚴重偏頭痛患者,這也證實了長期用藥的安全性與穩定療效。當然,偏頭痛患者往往伴隨共病,能處理的就一併處理,若超出自身專業範疇,就必須果斷轉介給合適的專科醫師。這正體現家醫科醫師的價值──既能提供全人照護,也能在必要時整合跨科資源,讓自己成為更全面的守門人。




連處承諾


隨著治療方式日益多元,醫病共享決策更顯重要。醫師考量患者偏好、副作用、費用以及治療體驗,給予合適藥物建議,之後醫師應在患者病情穩定、達到目標後,才考慮開立連續處方箋。因為連續處方箋不僅是處方,更是一種承諾。然而,在現行制度下,不少患者為了省錢,會要求醫師提前開立,卻可能反而害了自己,這點值得更多重視。




問答時間


課程中的問答環節,也讓我對「預防性用藥」有了更多思考。若透過充分的衛教溝通,讓嚴重或高頻率的偏頭痛患者是否接受多一些預防性藥物,其實和糖尿病治療一樣──血糖過高時,往往需要兩種以上的藥物才能達到標準。當然,也要因應患者特性,漸進式加藥是一種策略,讓患者自己參與決定,更能提升依從性。可惜的是,健保給付審查仍充滿無奈,患者即使符合條件,往往還是會因細節問題被刁難或退件,讓治療之路更添挑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