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疫苗價值的兩極與醫療的惡性循環

文/余宜叡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應該多給家人一些保護力」

「日本與韓國的疫苗接種收費竟然是台灣的4至10倍」

「這樣的限制只會讓醫療人員始終停留在平均偏低的收入水準」




更加體會


在聆聽演講之後,我對於疫苗推廣時可以強調的重點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能體會醫護人員在加護病房中,面對病患只能祈禱他們撐過去的那種焦急與無力感。事前的預防接種,確實有機會減少那種「早知道就好了」的遺憾。我非常認同阿吉醫師所說的:「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應該多給家人一些保護力。」
 



避成負擔


有趣的是,同樣的疫苗,若是施打在孩子或孕婦身上,家長們往往願意不計成本,但當面對年長者,卻常常遲疑甚至放棄。這樣的心態讓我深刻體會到,人要自立自強,不僅要維持良好的身體免疫力,還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與完善的保險規劃,適時接種合適的疫苗。這樣即使將來生病,也不會成為孩子的負擔,更能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




費用成本


疫苗的接種費用其實已經多年沒有調整。直到聽前輩分享後,我才驚訝地發現,日本與韓國的疫苗接種收費竟然是台灣的4至10倍。然而在台灣,醫療院所卻要自掏腰包購買疫苗冰箱,承擔疫苗庫存的壓力,還要面對病患施打後可能的不適或副作用風險。若是提供公費疫苗,還得接受衛生局的疫苗盤點與冷藏保存的突襲訪視。




給付太低


這一切背後,是醫療院所付出大量心力與資源所支撐的,但至今卻未得到合理的報酬。社會一方面希望比照國外的醫療品質與評鑑標準,但另一方面卻不願給予合理的給付,這樣的落差也難怪愈來愈多醫療院所選擇不提供公費疫苗服務,最終只剩大型醫院或必須親自前往衛生所才能施打。




設限後果


會後,我與幾位前輩討論醫療政策的走向,收到不同的意見。有人回應可以再增加一位醫師,當下我也認為隨著門診量成長,遲早會有這樣的需求。但如果現階段就設下更高的上限申請限制,表面上似乎影響不大,實際上卻是醫界自我設限的策略,目的是為了減緩點值下降的速度。然而,當物價上漲、營運成本不斷提高,這樣的限制只會讓醫療人員始終停留在平均偏低的收入水準,無法提供更好的待遇來聘請藥師、護理師或其他醫事人員,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進行式中


事實上,這個惡性循環早已在發生了。現在連鎖藥局、醫美診所提供的待遇已經讓基層診所很難與之競爭,大家心知肚明,但卻遲遲不願改變現狀,甚至還設立可能影響後輩數十年的政策,是否真的有人希望基層醫療繼續這樣被壓迫呢?




科別差異


為什麼小兒科無法僅靠小兒科的常規業務生存?為什麼腎臟科無法只靠洗腎業務維持?而眼科卻可以專心看眼科疾病仍有穩定收入?皮膚科也能僅靠皮膚科診療就有良好營收?其實,這些差異都源自政策設計。政策會直接影響各科別的生態,錯誤的政策會讓專科醫師紛紛出走,甚至導致科別滅絕,難以培養住院醫師。身為家醫科醫師的我,對此始終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因此更積極地提升自身專業,並努力發展差異化的治療路線。



意外上台


主持人臨時介紹我上台,讓我一時有些措手不及,原本只是抱著低調學習與交流的心態。但既然機會來了,我也分享了我對基層醫療的建議,像是慢性病管理、自費醫療項目(例如疫苗與減重)其實非常值得投入。事實上,現在已經有不少小兒科、腎臟科醫師積極投入這些領域,甚至有小兒科與急診科醫師覺得自己在血糖、血壓、血脂與減重方面的知識不足,願意至工作坊進修。非常感謝他們提供課後回饋,也讓這些工作坊能夠持續成長,陪伴更多醫師走上更有價值的醫療之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