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認真又用心準備的課程,確實能帶來豐富的新知」
「這樣的選擇沒有絕對答案,每位醫師都可依照自身的志向與臨床需求調整」
「大家那股渴望學習、追求卓越、提供患者更好醫療的心是一樣的」
含金量高
從精彩的個案分享中,點出了患者在臨床上常見卻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再搭配講者條理清楚、內容紮實的指引重點整理,讓人深刻體會到,一場認真又用心準備的課程,確實能帶來豐富的新知,也補足平時在臨床上可能未曾注意的盲點。彥安醫師與其團隊經營的「秒懂家醫科」,持續製作圖文並茂、易於理解的醫學內容,並有眾多臉書分享,令人敬佩。
學習深度
課程中提出的臨床提問,也獲得令人滿意的回應。然而在課程過程中,也讓我想起家醫科的師長曾提出過一個深刻的反思:對於家醫科醫師來說,學習各種專科疾病的深度應該到什麼程度才合適?是掌握60%?80%?還是追求90%的熟悉度?其實,這樣的選擇沒有絕對答案,每位醫師都可依照自身的志向與臨床需求調整。
轉介專科
但若想更深入學到某疾病,勢必需要投入更大量的時間,這也會牽動其他學習與照護的分配。因此,是否選擇「適時轉介」,正是家醫科醫師極其重要的一項能力。如果堅持把所有疾病都留在自己手中處理,但患者的病情卻始終未能穩定控制,最終其實對醫病雙方都不是福氣。
讓自己更好
令人欣慰的是,仍有許多家醫科醫師願意自費參加進修課程,持續提升自身的照護能力。就以自辦的「與糖共舞」系列工作坊為例,雖然已有急診、小兒、外科、耳鼻喉科、風濕免疫與新陳代謝等多個專科的醫師參與,但實際上參與人數最多的仍是家醫科醫師。無論科別為何,大家那股渴望學習、追求卓越、提供患者更好醫療的心是一樣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