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達到「上醫治未病」的境界,有效阻止疾病發生」
「減少併發症、住院與死亡率,也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
「永遠無法符合健保給付的標準,反而成了「被懲罰」的對象」
事先準備
為了準備新的主題,我特別參加了一場研討會,聆聽優秀講者的臨床分享,補充實務經驗與最新醫學知識。研討會結束後,我再與產品經理及公司同仁進行一次內容的預演(rehearsal),目的就是為了讓聽眾能有更完整優質的收穫。我也補充了衛福部關於「適應症外使用」的相關規定,讓與會的家醫科醫師了解我們的主要戰場其實是在第一線。
早期預防
事實上,嚴重病患需要的是專科醫師的照護,尤其在住院階段。但這類疾病的特性就是住院次數越多,死亡率也越高——其實這和某些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自然病程非常相似。因此,家醫科醫師應該早一步介入,針對可能導致該疾病的共病狀況,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進行預防與控制,而不是等到患者確診為心衰竭之後才介入。唯有如此,才能達到「上醫治未病」的境界,有效阻止疾病發生。
指引vs實務
此次交流讓我收穫豐富,也讓人深思。其他國家在取得該藥品的適應症後,臨床使用與業績果然如預期般亮眼。這也令人感慨:誰說制度設計不會影響醫療行為?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等到病情嚴重到某種程度後,才能使用最合適的藥物呢?事實上,眾多研究與臨床指引早已指出,越早使用適當的藥物,就越能減少併發症、住院與死亡率,也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
是否公平
然而,當目前給付制度無法涵蓋早期使用時,患者往往只能選擇自費,否則就得等到病況惡化或出現多重共病時,才能使用「好藥」。這樣的制度安排不僅存在道德風險,也造成公平性的疑慮。因為如果病患早期自費使用藥物、病情因此未惡化,就永遠無法符合健保給付的標準,反而成了「被懲罰」的對象。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