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實務經驗與溝通技巧,都是課程的核心」
「真正的障礙有時出現在患者本身,有時則來自醫療端」
「我們牙科的課程都必須付費才學得到有用的東西」
新增個案
在這次糖尿病工作坊中,我特別新增了口服腸泌素的臨床個案,實際驗證「早期使用好藥物,有機會逆轉糖尿病」的臨床觀察。當然,不是每一位患者都能成功逆轉,但至少可以在治療前,透過適當的評估,預測成功機率,並且提前與患者與家屬進行充分的說明與衛教。這樣的臨床策略,正是工作坊中會手把手教學的重點。
更新內容
課程同時更新了最新健保給付規定,並針對臨床應對策略做深入補充。有些藥物的給付條件雖然放寬,但這並不代表所有患者都適合。特別是當患者不符合給付條件、卻仍可能受益時,我們該如何溝通、如何建議自費治療?早期使用,往往早期獲益。這些實務經驗與溝通技巧,都是課程的核心。
血糖迷思
本次更有牙科醫師親自參與,因為他希望為血糖難以控制的親友與牙周病患者尋求解方。感謝學員們真實分享自己與患者常見的迷思。其實,並不存在「壓不下來的血糖」,真正的障礙有時出現在患者本身,有時則來自醫療端。血糖應該要穩定到什麼程度,才允許進行牙科治療?每位牙醫師的標準不同,但標準越嚴格,可接受治療的患者就越少。該如何拿捏,成為臨床重要課題。
我向牙醫師們建議三個實務方法:
1.鼓勵患者主動諮詢「第二血糖治療計畫」。
2.直接協助轉介合適的醫師進行專業評估。
3.提升自身的糖尿病照護知識,適度放寬血糖標準,進一步改善患者治療機會。
轉介專家
何時應該將患者轉介給糖尿病專科醫師?若醫師將血糖標準設得過高,甚至從未考慮轉介,這樣對患者真的好嗎?我們必須自問:若家人長期血糖控制不良,卻因醫師未主動協助而錯失治療時機,這樣我們可以接受嗎?此外,許多牙醫師因擔心自費治療若發生不良結果,容易衍生糾紛,因此習慣將血糖標準訂得較高。是否能從中取得一個平衡的方式,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口服重點
課堂中,我直接分享糖尿病口服藥物的重點,搭配實際臨床個案,強化學員對重點的理解。最後,我們進行一次總複習,加深學習印象。不同背景的學員激發出許多精彩提問,現場回饋與脫稿補充,讓這堂課更加豐富。
學員回饋
學員的回饋令人感動:
「我很想上這樣的課已經很久了,這次終於有機會,也下定決心參加,想幫助更多糖尿病患者達標!」
「即使不是新陳代謝專科,診間還是常遇到輕度糖尿病患者,過去我只會開Metformin,現在希望可以更深入進修,讓我在用藥時也能提供更有價值的衛教與提醒。」
「我想搞清楚為什麼我的患者糖化血色素總是高於9%,也想知道如何有效處理糖尿病前期。」
「我上過很多由藥廠或協會舉辦的課程,但通常只講一兩種藥,而且內容零碎、片段,臨床實用性有限,更多同儕是去簽到、拿學分或聽聽業務說明。」
也有學員曾經參加過半天或整天的工作坊,但因為課程受限於藥廠贊助,無法全盤、系統地學習。因此這次他們特地來參加這場口碑良好的工作坊,期望獲得真正臨床可用的知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