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地提升治療彈性,而非完全受限於健保的範圍」
「介紹了腎臟病照護方案的基本知識與目前納入該方案的排糖藥品」
「衷心希望這樣的預測只是烏鴉嘴,別真的發生」
缺點變優點
分享排糖藥在「顧腎護心」上的關鍵作用,特別是當我們換個角度看待藥物的「缺點」,其實可能反而是「優點」。舉例來說,在總額支付制度的管控下,部分藥費若轉由患者自費承擔,反而能靈活地提升治療彈性,而非完全受限於健保的範圍。
給付困擾
此外,也介紹了腎臟病照護方案的基本知識與目前納入該方案的排糖藥。不過,當我們實際執行時,常會遇到某些處於邊緣條件的族群,這使得收案變得非常棘手。除非給付標準能採取較寬鬆的認定模式,例如只要曾有一次達標就算符合資格,否則現行的雙指標(如eGFR與ACR)常有波動,一下在給付範圍內、一下又超出。若有一天被核刪的理由是「患者近期數值已不符合標準」,那結果恐怕會像早年血脂藥的給付規定一樣令人啼笑皆非——藥效明明很好,讓血脂降低到正常值,反而因沒有減藥或停藥被核刪。而且在給付條件外使用,患者仍可以得到保護腎臟的益處,此時就只能請患者自費。
烏鴉預測
糖尿病照護的給付方案表面上看似穩定,實務執行時仍須投入大量人力來收集數據、完成計畫,若考慮到通膨與人事成本上升,,這樣的制度反而像「包著糖衣的毒藥」。雖然收案與追蹤的數字或許會看起來很亮眼,但若指標設計與執行落差過大,某些指標可能會出現倒退,例如影響國人的平均餘命與健康餘命的改善幅度。衷心希望這樣的預測只是烏鴉嘴,別真的發生。
延伸閱讀
體重管理診療不該與三分鐘看診畫上等號(減重減脂工作坊)
壓不下來的血糖?錯在醫病雙方的迷思!(糖尿病初階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