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健保給付的藥物療效不佳時,其實可以考慮其他治療選項」
「自費治療選項通常需要花更多時間解釋與溝通」
「即使我們覺得好的藥物,部分患者使用後效果也可能有限」
常見疾病
這次分享的對象是醫療群的醫師,因此我特別從基層常見的疾病切入,讓基層醫師能夠產生共鳴,因為這些疾病在日常門診確實經常遇到。然而,當健保給付的藥物療效不佳時,其實可以考慮其他治療選項,例如自費使用的 Da○。
多用點心
在分享中,我也帶入了實際的臨床個案,討論如何主動發現合適的患者。這往往需要我們多用一點心,透過一些簡單的檢查或觀察,就能發現患者可能有靜脈相關的疾病。
醫病溝通
此外,我也必須坦承,自費治療選項通常需要花更多時間解釋與溝通,因此衛教資料與單張的準備就格外重要。在分享當下,我也提到一個病情相當嚴重、但對費用有所顧慮的患者,這時醫師的角色,就是提供適合的治療選擇,讓患者自己做最後的決定。
是否適合
從實務經驗來看,若患者使用後確實有效,他們往往會主動回饋療效;相反地,若效果不佳,患者通常就不會再回應。實際上,只有親自試過,才知道治療是否適合。當問答時間,有人提問:「痔瘡除了開藥治療外,還會進行哪些衛教呢?」我如實回應,痔瘡本質上也是一種生活習慣疾病,若不改變生活型態,反覆發作幾乎是無法避免的,甚至嚴重時會顯著影響生活品質。
非百分百
當有醫師分享自己使用 Da○ 沒有明顯效果的經驗時,我也回應:「其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對所有人都是百分之百有效的。」就像還是有少數患者覺得 Gip+GLP 類藥物效果不佳,這本來就因人而異。若這個藥對患者沒有效果,我們還有其他治療選項可以考慮。
持續溝通
醫師當然可以推薦自己臨床上用過、覺得效果良好的藥物,這樣會更容易建立患者的信任,但我們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即使我們覺得好的藥物,部分患者使用後效果也可能有限。最重要的,還是要持續強化醫病之間的溝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