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揚老師一開始就先讓學員寫下:
「為什麼來上這堂課?」
「教學的目的是什麼?」
這兩個問題。
同時讓學員間互相自介認識後,開始今天的教學。這兩個問題其實也自己在進修學習時會問自己:有時是為了學分、有時是為了補足自己的不足、有時是想聽不同老師的觀點和分享…等,但大部分都是為讓自己成為更好的家庭醫師!而教學的目的就是傳承!
其實整個哈佛教學工作坊就是教學的demo。
加強學員的動機、大量的問答互動、小組間的競賽、個案演練、臨床個案…等,中間都有留時間讓學員去思考,讓小組去討論、做整理以及分享報告。
聯想起之前學習糖尿病治療時,與老師們(醫師、衛教師)的個案討論和交流,還有準備個案時的辛苦和額外收穫:為什麼沒有採用別的方式治療?患者的key person是誰?職業是否會造成控糖上的差異?非藥物部分還有什麼沒有注意到的。最後還有機會上台向其他醫師分享自己的糖尿病學習心路歷程。
此外,跟老師們內分泌門診時的觀察和學習;扮演拒用胰島素患者的患者;糖尿病足部照護工作坊時,變成被演練的個案;透過這樣的學習,可以印象更深刻、影響更深遠,甚至最後可以教學相長,分享自己的扮演和學習心得。
目前也是主要採用個案的教學模式,不論是自己的或是學弟妹自己的臨床個案,不過醫師自省仍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如:多問一些問題、多等一下,讓學弟妹可以有時間去思考去整理,再做出回應,而不是熱血心腸地直接講出答案。
硯翔老師以醫學的案例當教學,有兼顧非醫學背景的學員,優先提問且循循善誘引導,同時將醫學上的專有名詞或病名,解釋到大家都聽得懂,非常厲害且重要!期許自己的衛教內容能如此地讓患者家屬好懂好吸收,甚至好執行!
案例題目其實醫師一開始就知道答案,因為在網路上看過,但學習當一位好學員不破梗,讓老師可以好好的教授知識給其他學員。之後硯翔老師也有提到第一梯制止某醫師直接講出答案,讓教學續繼下去。不過醫師在思考:若發生被講出來或破梗的情況,要如何處置應對?
因為已經沒有新鮮感,那是否改採引導式地討論「診斷要如何來?若長得不是這樣子這麼辦?」畢竟臨床上很少一模一樣的個案,遇到同樣的疾病,但表現得不一樣時,是否有辦法抽絲剝繭地診斷出來?
硯翔老師也提到,台灣很多地方的教學,已經不輸哈佛醫學院教的方式,不過也唯有出去見識,才不會誤以為自己差人很多,其實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糖尿病治療上,醫療水準一點也不輸國外,不過台灣的問題點其實很明顯:系統制度造成醫師要過勞看診,維持收入,也因此看診品質無法像國外那麼細緻。不過已經有診所設立,就是為了滿足這塊的需求。
上課時有些東西可以事先提醒一下,不然不知可以在情境演練題內寫下。 筆記時間有點不夠,建議變成填空題或寄給參與學員PDF檔。另外討論互動的時間也有點趕一點。
小小的美中不足。不過整體是場美好的學習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