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6月14日 星期日

糖尿病學習路上的鼓舞

文/余宜叡




「結合心理學的穩糖工具,令人耳目一新」

「親切又專業,會和我討論與衛教許久」

「以身作則地投入台灣糖尿病照護」




排糖藥分享


首先是辛醫師排糖藥分享。重點整理外,分享合適的患者會多轉換來治療。不過臨床上還是要做好衛教,當使用此藥的患者一多,就會遇到對排糖藥過敏、不適或無法忍受副作用的患者。

接下是控糖個案的分享,特別幾個印象深刻的來分享。



孕婦控糖


穩糖不容易的孕婦個案。在穩糖過程中,呼應最後的金句「跟病人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把病人當成問題」。即使有之前施打胰島素不好的經驗,但是為母則強,加上團隊持續地鼓勵和賦能,善用工具,最後完成高齡產婦的順利生子的心願。




結合心理


高階主管的血糖不穩定,經由醫療團隊介入,加上結合心理學的穩糖工具,令人耳目一新外,感受到醫療團隊的用心付出,後續還分享使用實務給大家參考,希望有機會去做參訪和學習。




居家糖尿照護


分享的居家個案。可能因居家個案涉及較全方面照護,導致分享的內容太多,考量時間只有15分鐘的情況下,建議針對血糖的部分深入分享,會比較合適。另外居家的部分,也引發感觸而寫下另一篇文章…




軟體系統


某些院所的系統,可以輸入不少非數字的資料或文字,這對團隊成員的交接班是非常實用。正向鼓勵、賦能血糖控制,已經成為糖尿病控制中的顯學和利器,這點在分享的院所中都做得非常好。




個案提問


某個案常常低血糖,但最後胰島素還是沒有拿掉,甚至還留下2IU…原本以為患者的用藥是胰島素加三次短效,應該是第一型患者,但是患者資料是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改用口服藥來應因低血糖的經常發生?




治療藝術


某個案是使用口服藥加胰島素了,但胰島素卻只用非常低的劑量,但是口服藥卻高達四種,是否可以多用點胰島素來減少口服藥的種類或劑量呢?不過,糖尿病的治療就是個藝術,好奇鋌治醫師如此處方的原因。




懷孕血糖控制不易


有了糖尿病的患者後續懷孕的照護經驗,更是佩服照護此族群的醫療團隊們,真的需要佛心地花費許多時間與心力,不過成就感也是很大的。在患者如實分享的情況下,很能體會懷孕血糖的不穩定與辛酸,孕婦的食慾常常就是會莫名地增加,而且就是想吃一些不營養或升糖很快的食物,如蜜餞、零食…等。




醫病努力


看診過程中有試著詢問孕婦患者:有更好的選擇,怎麼會想一直在這裡回診,患者回說:「你很親切又專業,會和我討論與衛教許久。」治療過程中,即使常常因患者多吃,血糖常常超標而擔心,仍是持續地鼓勵和賦能患者。穩糖過程中感受到「為母則強」,患者配合使用一天四次的針劑藥,加上定時測血糖,最後順利生下健康的寶寶。後續回診就開始改成口服藥物,控糖穩定。



穩糖心態像孕婦


醫師突發奇想,若能讓每位患者對血糖的心態或注重程度,和孕婦一樣,血糖達標機會不是會很高嗎?連血糖波動很大的孕婦,都可以穩定血糖達標,不是孕婦的妳(你)為什麼無法達標?




熱血學習


不論之前在國外一起開會,或參加林瑞祥教授工作坊的畢業典禮,就知道陳登旺醫師是位對糖尿病很有熱情的家醫科前輩,加上陳醫師最近在家庭醫學會也得到「基層服務績優獎」。聽了努力學習的陳登旺醫師分享,非常有感。同樣的話,自己的家人也曾經講過,也被老師認證「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學習的路上」正因為出身家醫科,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不會到家醫科來診治,甚至有時還會受他科醫師或患者家屬質疑「可以將糖尿病照護好嗎?」不過這也是自己持續努力學習進修的動力。




第一線醫師


出國參加研討會後才知道,其他國家糖尿病第一線的守護者,主要是家庭醫師。為了當好糖尿病的第一線醫師,很努力地提升糖尿病照護能力,但也因為曾經辛苦走過那段路,所以醫師除了繼續參加研討會和進修外,也努力嘗試用自己個案教學的方式,去提升糖尿病照護水準。即使目前很累和辛苦,以及流言酸語,但是想到能提升糖尿病照護,會一直堅持下去。




家醫科人才濟濟


感謝一路帶領的家醫科老師前輩們,也謝謝其他專科老師們,把家醫科當成幫忙一起照護慢性病的重要幫手。其實家醫科醫師在各領域都有表現很傑出的醫師,不論在醫美、安寧、老人醫學、減重、職業醫學、糖尿…等。而在糖尿病領域方面,很開心有張智仁醫師、陳宏麟醫師、馬世明醫師、姜博文醫師、張輝鵬醫師、陳登旺醫師…等家醫科的前輩老師們,與新代科及其他專科的老師們,以身作則地投入台灣糖尿病照護,成績也受到患者家屬和同儕的肯定。自己也在效法中!




很棒與建議


整場活動很棒的地方:比賽隊伍比較多,有做好控時的工作、認真優秀的糖尿病基層醫療團隊分享多面向的控糖個案。建議可以改進的地方:畫面有ID一直在(建議可以使用ZOOM清除功能)、會聽到其他聲音或他人講話聲音…(收音的環境是否遠離人群,或從舞台後方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