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走過七年的糖尿病實戰工作坊

文/余宜叡





「這對糖尿病照護是好的,就勇敢去做,不必在意他人的批評聲音」

「打造出不同以往的糖尿病照護品質與成果」

「重新調整觀念,優化治療策略」


 

價值所在


每次舉辦工作坊,總是能收到學員滿滿的回饋與建議,讓我深刻感受到,這真是一場既有價值又貼近臨床實務的學習機會。許多師長也曾鼓勵我:「如果你認為這對糖尿病照護是好的,就勇敢去做,不必在意他人的批評聲音。」就這樣,一轉眼已經走過七年,許多學員從實習醫師或PGY一路成長為主治醫師,也有資深主治醫師來工作坊持續精進,只為提升自己在穩定血糖方面的實力。




理想照護


我心中理想的醫療模式,是「利中有義,義中有利」──不是靠祈求,也不是讓醫療團隊成員犧牲尊嚴、負荷過多無意義的文書作業,只為了多拿一點給付。這樣的制度,有些人可能會用來標榜照護品質,但其實國外多半無法執行,因為他們尊重醫療專業,不會讓醫療人員如此超時且過量工作。也許,自費療程或適度提高掛號費,是另一條可行之路。有不少學員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務中,不僅累積了口碑與病人信任,也開始試行自費療程,打造出不同以往的糖尿病照護品質與成果。




短講限制


有學員分享,他光是聽某廠牌SGLT2抑制劑(俗稱排糖藥)的演講,就聽到快吐了──病人用了之後血糖還是沒達標。自己承接過相關的藥物演講,知道需要說明基本作用機轉、相關研究與給付規定,但往往只能快速帶過不超過三個案例,無法深入探討更多病人的問題與醫師處方的思考脈絡,有些研討會甚至完全沒有臨床個案分享。




學習困境


另一方面,基於演講者的職業道德,失敗的臨床案例也不容易公開談論。因此,許多參與者在聽完後仍不清楚該如何實際開立處方。當然,多辦研討會可以增加醫師對藥物的熟悉度,潛移默化地將其列入考量;但在我們的工作坊中,學員能聽到不同品牌SGLT2抑制劑的實際案例、開立原因、病人的真實回饋與血糖變化幅度,甚至可以了解各藥物的優缺點與使用失敗的經驗,這樣的學習讓他們受益匪淺。




後續因應


如今,我們手中已有優秀的SGLT2抑制劑與GLP-1腸泌素可用,研討會場次也非常多,但現實中仍有不少病人,即使合併使用這兩類藥物加上Metformin(二甲雙胍類),血糖仍未達標。那麼接下來該怎麼辦?醫師們對於其他「老藥」的熟悉度如何?使用上應該注意什麼?隨著「老藥」的研討會越來越少,甚至幾乎沒有,只能靠自學或從臨床累積經驗,因此工作坊持續新增糖尿病老藥的臨床實務,感謝病人的真實回饋,每次都幫助我們重新調整觀念,優化治療策略。




持續精進


透過病人的回饋,以及年會與研討會上的進修,我不斷修正自己對糖尿病用藥的觀念,並坦誠分享治療上曾經的慘痛失敗。有時,從錯誤中所獲得的反思,反而讓人學到更多,減少在穩定血糖這條路上的誤踩地雷。




回訓機制


這次工作坊參與者幾乎都是臨床醫師,因此對病例掌握得非常快,提問與討論也非常深入,是少數能夠「講好講滿」的場次。有學員提到,若是PGY、營養師或護理師來聽,可能會有點吃力?不過,其實不必過於擔心,因為他們只要成為小幫手或回訓學員,在第二次參與時明顯理解與應用度提升,甚至能主動發現糖尿病處方中的潛在問題,並提出可行的建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