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階工作坊看見臨床學習的力量
文/余宜叡
「著重在藥物選擇與調整背後的臨床思考」
「病情惡化或數據「不好看」,更容易獲得使用高價藥的資格」
「穩定血糖的能力與醫病溝通是否持續進步,其實在醫療現場一目了然」
已上初階
這次的進階工作坊與以往不同,所有學員皆曾參加過初階課程,因此當課程中出現初階內容時,能快速帶過,不需再耗費太多時間講解。此外,學員們非常用心地記錄課程內容,練習操作時也都能迅速且有效率地完成。即使這次課程中新增了GIP + GLP-1新型藥物的介紹與新的臨床個案分析,我們仍能順利並準時地完成所有課程重點。
提早準備
針對健保給付的相關議題,學員已具備基本概念,知道問題的核心所在,因此我們特別著重在藥物選擇與調整背後的臨床思考。沒有絕對最好的治療方式,只有最適合特定患者的治療方案。我們若能進一步優化糖尿病的照護品質,便能為未來「部分負擔」制度的全面落實做好準備。屆時,我們就能協助目前使用高價藥物的患者,找到更經濟、實惠且同樣有效的替代方案,達成良好的血糖控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反思:若即便使用了昂貴的新型藥物,患者的血糖仍未達標,我們下一步應該如何因應?
他科現場
有些學員曾在病房與急診單位服務,他們在課堂中回饋,過去在開立糖尿病藥物時,常因制度或經驗上的限制而有所顧慮。然而,糖尿病是一輩子的疾病管理,為何我們要預設患者「一定不想打針」,就直接排除針劑藥物這個選項?
道德風險
腸泌素類等高價藥的給付規定,無論對患者還是醫療提供者,都可能帶來道德風險:有時候反而是病情惡化或數據「不好看」,更容易獲得使用高價藥的資格,而且一旦核准給付後,幾乎可終身使用。這樣的制度,真的公平嗎?
解方之一
目前我認為「部分負擔制度」仍是最佳解方,讓患者根據自身經濟狀況衡量是否使用高價藥,而不是只因取得給付資格就無限制地使用下去。對於那些努力控制血糖卻必須自費使用腸泌素的患者與用心照護的醫療人員來說,這樣的制度其實相當不公平。
穩糖能力
穩定血糖的能力與醫病溝通是否持續進步,其實在醫療現場一目了然。無論是專科護理師、糖尿病衛教師、病房護理師,甚至是同儕、患者與其家屬,都能感受得到。想要讓自己家人接受優質的治療,應先從自身如何對待每一位患者做起。
臨床問題
有學員分享,他們常見到糖尿病患者手上的處方,口服藥與針劑混雜、劑量過高、藥費昂貴,卻仍無法達成血糖控制。原因被簡化為「患者沒認真吃藥」或「亂吃導致失效」,但真的是這樣嗎?最終受害的是患者的血糖控制,是併發症的風險,是全體社會共同承擔的醫療成本。希望「與糖共舞」這個工作坊能繼續幫助減少這樣的情形發生。
延伸閱讀
走過七年的糖尿病實戰工作坊(糖尿病初階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