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9日 星期六

所學應用 交流成長

文/余宜叡





「不要再用「我覺得」來執行重要事項」

「處置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卻無法在此制度得到合理的報酬」

「好的溝通與好的衛教,可以衝破患者產生動機的臨界點」




心流式交流


類似密涅瓦式的學習,與不同職業別的人一起學習。雖然與糖共舞工作坊的學員,主要還是醫療相關,有時還是會有非醫療人員參與。工作坊裡學習最美好之處就是,高動機的學員們分享自身實務與經驗時,引發不同學員的觀點、提問題與分享,連回應較少的內向學員,也熱情分享,不知不覺就進入交流上的心流,激起許多火花。




不再「我覺得」


站著更高的點,全面考量更多元的影響因子,做出更好的預測,同時不要再用「我覺得」來執行重要事項。「我覺得」調整部分負擔後,會影響弱勢族群的就醫權益;實務上,真正的醫療弱勢族群,是沒有就醫的認知與時間,因為求溫飽都來不及了!真正會影響到的是,那些擅用健保資源的族群,所以請不要每次用醫療弱勢族群,來當執行法規已明定部分負擔的擋箭牌。




數據補人


「我覺得」部門人力不足。最近申請補足部門人力,師長們善意的提醒,除了同仁的如實回饋外,要輔以數據,說明人力不足的理由,才能提高增添部門生力軍的機率。為文的同時聯想到,審慎評估後的補足人力,除了安定同仁的心,也能提升向心力,與維持蒸蒸日上的產值。




付費學習


「我覺得」開設糖尿病工作坊有什麼困難的,會有不少熱心學習的人報名參加,精進自己的穩糖能力,招生應該沒有太大的問題,實際舉行後,卻不是如此。後續分析了兩個主要原因,導致付費學習糖尿病的風氣不盛:一、大量免費甚至有附餐點的研討會。二、更好的糖尿病治療,目前不易轉換成實質的收入。




堅持理想


好在開辦以來有許多師長與貴人的幫忙與協助,自己立即做了相關應變:半年開設一次,兼顧學習與臨床業務、行銷宣傳、場佈、拍照與心得整理,由自己或學員們幫忙下,減低行政成本、努力做出糖尿病治療與收費的差異化、精進教學能力、更新臨床指引與個案、優化教學內容…等。

註:醫美或牙醫的收費學習課程,都是五位數,甚至六位數,更好的處置,可以轉換成實質的收入




實務助學習


搭配實務的學習,事半功倍。學習歷程中,很早就發現到,沒有例子或實務輔助的情況下,很多知識難以吸收與應用,有的只是大量填鴨與囫圇吞棗。大學讀了多少本共筆因應考試,結果現在只記得當下努力K共筆與考古題的情境。聽了多場血糖藥的學術研討會後,仍不太熟悉血糖藥的使用,臨床仍有患者使用後,血糖未達標;當責很重要,但之前學習到的,就是流於紙上談兵,直到上過一郎老師的課程,由分享、互動、實作與重新再來,深深體會當責的內涵;用心教學很重要,但如何用心教學,直到三天兩夜的學習、討論、準備、上台、與回饋,才體會自己教學的不足、同梯的長才、外行聽懂的分享、以及田林老師的用心教學。




不會、不能與不想


理解穩糖與減重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明明按照治療指引,患者應該可以很順利地穩糖與減重,但實務卻不是如此?!有一部分很重要,但很容易忽略掉的,就是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直接開立藥物、檢查或驗驗,可以快速地申報到給付費用,但花費許多心力,處置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卻無法在此制度得到合理的報酬。考量人性與內心,15-30分鐘的深度門診,只能拿到與看診3分鐘不到,一樣的診療費,3分鐘不到的快速看診與大量門診,就演變成制度下的主流。




動機臨界點


處置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其實就是溝通與衛教。好的溝通與好的衛教,可以衝破患者產生動機的臨界點,讓患者開始改變,甚至持續改變。不過目前的制度,那怕是沒有溝通、或照本宣科或枯燥乏味的衛教,都是拿到齊頭式的給付,而且目前只有糖尿病、腎臟病或戒菸…等照護有額外的給付,其他都是佛心溝通與衛教。




專業廉價


照護的給付,採用點值制。在定錨效應下,此制度種下破壞照護品質的惡果。很多照護方案,初期推廣時是一點一元,後續若加入照護的醫療人員變多,申報點值就會增加,有總額限制下,就會開始打折,讓原本已不高的給付,變得更加廉價。當溝通與衛教的品質成效不是給付的標準,反而是後續的患者簽章、事後申報,變成取得廉價給付最重要的,導致越來越多的患者抱怨:衛教沒什麼用、每次都講一樣的、講得很趕、想多問一點都沒辦法…等,一點就不意外了。




改變需勇氣


想做不一樣的改變。也許給付後的免費衛教先行,造成差異化的自費衛教,會承受患者,甚至同儕的批評與壓力。但每每聽到不少患者的回饋(從沒有醫師、營養師或衛教師,跟我講解的這麼清楚、好懂,還可以提問)、看到患者真確地改變(飲食、運動與藥物習慣),更加確認自己的堅持:好溝通與好衛教,處置好患者的不會、不能與不想,可幫忙患者做出持續的改變,最終找回身體的健康。



最後感謝


三位作者都是認識的,不論是聽過現場演講,參與活動、還是一起當室友學習。感謝三位分享在密涅瓦大學的學習歷程、收穫與省思,也謝謝楊醫師舉辦徵文比賽,促使我寫下讀書時的聯想、反思與收穫,期待台灣有更多密涅瓦式的醫學教育問世!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