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糖尿病治療沒有標準答案:量身打造才是真正的好治療

文/余宜叡





「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並沒有絕對的優劣,關鍵在於醫病之間的溝通」

「目前已經獲得糖尿病的適應症,未來若無意外,應該也會取得減重的適應症」

「必須有一定的糖尿病治療經驗,醫師才會考慮使用針劑」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藥物價值溝通的關鍵與實務

文/余宜叡





「原本花在保健品的費用轉移到更有效的治療上」

「考慮到病人的服藥順從性,就會理解複方藥物可能面臨的困境」

「讓患者能規律、正確地用藥,本身就是醫療的藝術之一」

打破皮蛇迷思:得過一次,不代表一輩子免疫!

文/余宜叡





「隨著年齡增加,其危害程度會逐漸上升」

「根據研究與實際臨床觀察,許多患者得過一次之後,仍有可能再次發作」

「經濟能力許可,仍非常建議接種」

從臨床出發看靜脈疾病治療新選擇

文/余宜叡





「以臨床個案作為切入點,帶出疾病與治療上的重要重點」

「口服藥物則能提供患者額外的選擇與便利性」

「感受到醫院同仁們積極想要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更多照護選項的熱忱」

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

常因頭痛來健康中心的學生,我會這樣做

文/江郁綺校護





「避免我的家人忽視症狀,讓偏頭痛惡化為慢性疾病」

「常因頭痛而到健康中心報到的學生,我會嘗試更深入地了解她的狀況」

「協助父母改變對偏頭痛的誤解與態度,並鼓勵他們帶孩子儘早就醫」

PQRST評估到日常關懷:校護在頭痛照護的角色

文/莊雅婷校護





「讓我們在校護增能課程中收穫滿滿」

「藉由細心傾聽與引導,幫助學生更清楚表達自己的身體不適」

「協助他們找出誘發頭痛的相關原因,再適時轉介醫師治療」

偏頭痛不只是大人的事,學校護理師是學齡族群重要守門人

文/余宜叡





「偏頭痛會直接影響學習專注力與考試成績」

「引用了頭痛學會製作的衛教影片,幫助學員鞏固重點並加深印象」

「幫助校護更瞭解偏頭痛的影響,進而協助更多學齡青少年與兒童」

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個人化營養配方

文/余宜叡





「骨質比肌肉更難恢復,因此平時就該從營養攝取與阻力(負重)運動等保骨行動開始著手」

「若身體沒有足夠的體力,就無法承受完整療程」

「沒有絕對完美的營養配方,只有最適合個人的配方組合」

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幫你掌握血糖針劑藥眉角的實戰工作坊

文/余宜叡





「如果胰島素真的「不好」,為什麼我們的身體從出生開始就需要它」

「真正體現「醫療的價值與藝術」」

「適當使用胰島素後,糖尿病獲得明顯緩解」

CKM Syndrome 病患的多面向治療策略

文/余宜叡





「針對針劑與口服藥物的選擇、臨床療效以及衛教重點進行說明」

「每位患者都有最適合自己的腸泌素」

「無論是穩定血糖或體重管理,藥物都需要長期、持續使用」

減肥成功卻復胖 體脂率飆47.8% 就醫聰明減重3策略 避免胖回原形

文/余宜叡





「即使使用相同劑量的藥物,減重效果也不如從前」

「復胖時,人體大多增加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而體脂率越高,日後要再減重就越困難」

「選擇一個合適的醫療團隊,採取穩健且不易復胖的體重管理方式」

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

糖尿病友「瘦過頭」 可找醫師調控「穩重」

文/余宜叡





「接受糖尿病治療後,若體重下降太多,往往會在生活中引發一些困擾與誤會」

「隨著腸泌素(GLP-1受體促效劑)與排糖藥(SGLT2抑制劑)的廣泛使用,許多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獲得良好控制的同時,體重也顯著下降」

「控制血糖固然重要,但同時也應考量個人外觀、生活品質與心理感受,才是真正全人健康的治療目標」

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

別等到腫脹疼痛才治療!靜脈回流早期保養的重要性

文/余宜叡


 


「慢性疾病的介入,其實不必等到病情變得非常嚴重才開始治療」

「患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或自覺不適,常忽略保養與早期介入」

「缺少一個清楚的解釋與適當的衛教」

自費藥物的機會:當健保用藥無法滿足治療需求時

文/余宜叡





「當健保給付的藥物療效不佳時,其實可以考慮其他治療選項」

「自費治療選項通常需要花更多時間解釋與溝通」

「即使我們覺得好的藥物,部分患者使用後效果也可能有限」

從案例到衛教:偏頭痛治療的實務分享

文/余宜叡





「期望能讓參與的基層醫師與院內同仁獲得更多實質收穫」

「透過良好的醫病溝通,將能大幅降低因副作用而延誤治療的情況」

「介紹各類偏頭痛治療選項與健保是否給付」

提早介入:為患者省下的,遠不只醫療費

文/余宜叡


 

「理解到這些患者長期頭痛用藥的歷程與無奈。他們需要我們更多的理解」

「不會讓患者抱有過高的期待,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內心的空虛或恐懼」

「如果能夠更早介入治療,其實可以減少許多有形與無形的成本」

醫師該知道的偏頭痛照護真相與挑戰

文/李偉誠醫師





「導致有效接受治療的患者比例僅有10%至30%」

「避免病情惡化至失能,進而減少社會與經濟成本」

「期盼日後能將這項藥物納入治療選擇,幫助更多偏頭痛患者改善生活品質」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吃藥減重不可怕 「體重管理」開心享瘦

文/余宜叡





「快速且劇烈的減重方式,往往容易導致肌肉流失」

「雖然過去對藥物減重經驗不佳,但在醫師的建議下,她選擇重新嘗試2種減重藥物的輔助」

「體重管理是可以吃得飽、吃得健康,又能活力滿滿地生活與工作,徹底扭轉了她對藥物減重的負面印象」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回歸行醫初心:用對藥、在對的時間點

文/余宜叡




「才能達到「上醫治未病」的境界,有效阻止疾病發生」

「減少併發症、住院與死亡率,也能有效降低醫療成本」

「永遠無法符合健保給付的標準,反而成了「被懲罰」的對象」

家庭醫師的關鍵角色:從預防開始阻止心衰竭

文/余宜叡





「穩定控制血壓、血糖與血脂,使心臟免於長期負擔與傷害」

「考慮搭配不同類型的降壓藥,惟需密切留意各類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若希望真正節省醫療支出,其實最根本之道,還是在於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心臟科的癌症?家醫科第一線的警覺與預防

文/小賓




「心衰竭是一種極不穩定的疾病,其治療必須把握時間、迅速介入」

「依循國際治療指引(guideline)用藥,這樣對患者才是真正有益的做法」

「做好紀錄並進行正確衛教,是我們臨床照護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從數字遊戲到健康真相:可能的照護方案隱憂

文/余宜叡





「靈活地提升治療彈性,而非完全受限於健保的範圍」

「介紹了腎臟病照護方案的基本知識與目前納入該方案的排糖藥品」

「衷心希望這樣的預測只是烏鴉嘴,別真的發生」

壓不下來的血糖?錯在醫病雙方的迷思!

文/余宜叡





「這些實務經驗與溝通技巧,都是課程的核心」

「真正的障礙有時出現在患者本身,有時則來自醫療端」

「我們牙科的課程都必須付費才學得到有用的東西」

60%、80%、還是90%?學習深度的抉擇

文/余宜叡





「一場認真又用心準備的課程,確實能帶來豐富的新知」

「這樣的選擇沒有絕對答案,每位醫師都可依照自身的志向與臨床需求調整」

「大家那股渴望學習、追求卓越、提供患者更好醫療的心是一樣的」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疫苗價值的兩極與醫療的惡性循環

文/余宜叡





「如果經濟能力允許,應該多給家人一些保護力」

「日本與韓國的疫苗接種收費竟然是台灣的4至10倍」

「這樣的限制只會讓醫療人員始終停留在平均偏低的收入水準」

收穫滿滿的穩糖減重研討會

文/余宜叡





「指引與理想的治療模式很美好,但臨床實務中還有許多現實的挑戰與限制必須面對」

「針對一週一次胰島素的臨床研究做了深入的重點整理」

「透過個案分享,帶出許多穩定血糖與體重管理的實務重點」
 

2025年6月21日 星期六

從知識到實戰:我學到的減重黃金心法

文/謝明穎醫師




「不僅限於飲食與運動,更涵蓋藥物治療與心理層面的關注」

「尋求一種可以舒服好執行的平衡飲食模式」

「用許多實例來說明,讓我們更能夠容易臨床上幫助病人」

體重管理診療不該與三分鐘看診畫上等號

文/余宜叡





「唯一一位花這麼多時間和我討論體重/血糖的醫師!」

「開創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展現出高品質醫療服務應得的報酬」

「價格提升的過程,就是找到真正需要且願意付費族群的過程」

從混亂到清晰:掌握基本減重流程

文/小嬋





「在減重減脂工作坊中,得到了很多新能量」

「原本混亂的思緒變得清楚,可以給一個最「基本」的建議與流程」

「連體重管理「心理」這一塊都分享得很清楚」

減重不只是吃藥!工作坊讓我理解的真相

文/郭冠志醫師





「唯有當人們真正需要為健康付出代價時,才會意識到健康的可貴」

「不僅詳細介紹了藥物的使用方式,更涵蓋飲食、心理、手術等層面」

「希望未來能善用這次課程所學,不僅維持自己的體重,也能開發出更多的專業應用與營收模式」

沒有捷徑的減重之路:關鍵在於改變生活型態

文/李偉誠醫師





「絕大多數的個案其實是因為長期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造成」

「以務實不浮誇的方式,介紹了各種介入策略如何幫助肥胖患者」

「更有信心地陪伴他們走過最艱困的改變之路」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牙科醫師的糖尿病啟蒙課:與糖共舞的深刻體悟

文/張博堯醫師





「確保牙周治療的品質、牙周再生手術的效果,以及提升植牙的成功率」

「糖尿病的控制和治療,其實非常複雜,和牙周病、植牙一樣,都需要醫師長期進修與臨床經驗」

「改變了我對糖尿病與牙周病共病治療的思維,甚至對我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管理也有很大幫助」

從藥物選擇到臨床應用,讓你在糖尿病照護更有底氣

文/小李醫師





「幫助我更新自己的知識,也讓我察覺過去的盲點」

「課程的每個環節都切中基層臨床的需求」

「這是一門高CP值的課程,絕對讓你收穫滿滿」

糖尿病知識仍需努力普及

文/林彥安醫師
 




「沒有實際接觸過糖尿病領域的專業人士而言,糖尿病相關知識其實是相當陌生」

「糖尿病的預防,目前已有更多方法可以選擇」

「能夠現場聽到這些「脫稿演出」的真知灼見,這些內容往往是教科書上找不到的寶貴經驗」

跳脫健保限制,提升病患生活品質的新選擇

文/Ashley





「獲得多個學會指南(guideline)推薦的藥物」

「藥物的價值不只是價格,而是帶來生活改善的可能性」

「實踐家醫科「持續性、全面性、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精神」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藥局第一線:藥師在骨鬆肌少與疼痛照護中的關鍵角色

文/余宜叡





「骨質疏鬆的危害不僅影響行動能力與肌力,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合理使用止痛藥物,能有效降低社會整體成本」

「直接走進藥局諮詢時,藥師就是他們最值得信賴的健康守門人」

釐清保健迷思 安全使用止痛藥

文/佳均藥師





「以前有多高,現在變矮了」

「更細心地向長輩說明骨質疏鬆相關的營養補充重點」

「對於NSAID類止痛藥的禁忌症(如胃潰瘍)有更清楚的認識」

強健骨本 止痛不拖

文/惠真藥師





「女性在30歲、男性在40歲之後,骨質便會開始逐漸流失」

「這些營養素有助於促進骨質生成、增加骨本」

「「若無上述限制或禁忌症,遇到伴隨發炎反應的疼痛時,可考慮止痛效果較強的布洛芬(Ibuprofen)」」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忽略高血脂 恐陷心肌梗塞危機

文/余宜叡





「對於屬於高心血管風險的病人,建議LDL膽固醇控制在更嚴格的標準」

「若2種口服藥物無法達標,則可考慮加用第3種口服降脂藥,或搭配施打降血脂針劑(每2週1次或每半年1次),」

「將LDL壓低至建議標準,藥物仍是最穩定且有效的方式」

2025年5月26日 星期一

偏頭痛有預防藥 重要時刻不來亂

文/余宜叡





「自費口服生物製劑,讓她在重要時刻更能有效減少頭痛發作」

「除了傳統的預防性與急性治療外,針劑與口服生物製劑的問世,為患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找回生活的主導權,擺脫偏頭痛的束縛」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為什麼你該考慮帶狀疱疹疫苗?臨床實證來告訴你

文/余宜叡





「接種疫苗的整體利益大於風險,但為什麼仍有許多人最終沒有接種呢?」

「屬於高風險族群、或經濟上可負擔者,應儘早完成接種,以降低再次發作與併發症風險」

「同仁分享自己接種新型帶狀疱疹疫苗的親身經驗」

深入臨床、貼近需求、打動聽眾

文/Ella





「深刻感受到現場聽眾的專注與高度共鳴」

「身處高壓環境下醫療從業人員應該關注的重要議題」

「接種疫苗既實際又重要」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原來預防帶狀疱疹不能再等

文/謝宜芳





「真切體會到帶狀疱疹對生活品質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

「我幾乎可以感受到那種刺痛與灼熱感,瞬間讓我提高了警覺心」

「帶狀疱疹其實離我們非常近,預防真的刻不容緩」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糖尿病工作坊課後紀錄

文/余宜叡





「在實例中找到對應依據,幫助釐清臨床處方的邏輯與依據」

「因練習與討論時間較長,最終仍延遲超過30分鐘才下課」

「面臨健保給付制度不變甚至無給付的現實」

從學習到實踐:糖尿病衛教不只講,更做給你看

文/蔡欣潔護理師





「上完初階跟進階糖尿病工作坊後,製作糖尿病社區衛教投影片」

「請長輩進行腰圍測量、BMI計算、健康飲食互動討論」

「實際操作如何佩戴及卸除亞培CGM給長輩們看」

打破胰島素的誤解,讓治療更有效

文/小碩醫師




「原來胰島素是如此的powerful」

「有機會突破病人的心防,順利說服病人施打胰島素」

「更清楚的了解患者血糖的變化,也讓醫師更知道如何調整藥物」

與糖共舞不只學知識,更要讓專業看得見

文/余宜叡





「建議可以改用真實姓名,並附上專業形象照」

「更應該讓社會大眾知道,您真正具備臨床處置的能力與成果」

「詢問待遇、轉職、或尋找合作夥伴,都非常適合在此交流」

帶你提前進入臨床實務圈的工作坊

文/余宜叡




「聽到學員參加工作坊的理由,我就更堅定要持續舉辦下去」

「處方選擇的背後,其實應該包含更全面、更有經驗的臨床考量」

「從經驗豐富的學員回饋中吸收寶貴知識,有時甚至能提早掌握更佳的工作機會與薪資條件資訊」

從學習到實踐:小型工作坊的深度魅力

文/Echo衛教師





「鞏固所學,還促進我們之間的討論」

「透過有效的溝通,協助病患建立他們自己也能認同的照護模式」

「小型工作坊的形式讓我們能全神貫注投入學習與交流,學習效率極高」

從溝通到用藥,糖尿病照護的細節

文/李明哲醫師





「這些技巧對於提升患者治療的配合度和療效都很重要」

「重新梳理了各種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與要點」

「不僅讓我對自己熟悉的議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我接觸到了一些以往不太熟悉的領域」